指南新聞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優化:已測試PC圖形設置

《最終幻想 7 重生》已在 Steam 上推出,評分為 80%,同時在線玩家峰值為 28.5K。該遊戲利用具有標準照明和效果的 虛幻引擎 4 。沒有光線追蹤或納米,但它確實包括 DLSS 和 TAAU 升級以實現高幀率。遺憾的是,圖形選項很少,三個預設的縮放比例有限。這是我們的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優化指南。

要優化的 Windows/系統設置

  • 啟用 Resizable BAR
  • 打開 Game Mode(遊戲模式)。
  • 啟用硬體加速 GPU 調度 (HAGS) 和視窗優化。
  • 使用 Windows「高性能」電源配置檔,並將 GPU 電源管理模式設置為相同模式。
  • 禁用 記憶體完整性。Windows 功能表 -> VBS -> 設備安全。
  • 確保使用正確的 XMP/EXPO 記憶體設定檔(如果可用)。
  • 如果您差點錯過 60 FPS 大關,請超頻您的 GPU。
  • 這是包含更詳細說明的指南

Final Fantasy 7 Rebirth:系統要求

最小值

  • 1080p“低”@ 30 FPS。
  • 作系統: Windows 10|11 64 位。
  • 處理器: Intel Core i3-8100|銳龍 5 1400。
  • GPU:英偉達 RTX 2060|AMD 雷迪恩 RX 6600。
  • 記憶體:16 GB。
  • 存儲:155 GB (SSD)。

娛樂

  • 1080p“中等”@ 60 FPS。
  • 作系統: Windows 10|11 64 位。
  • CPU: Intel Core i7-8700|i5-10400||銳龍 7 3700X|5 5600。
  • GPU:Nvidia RTX 2070|AMD RADEON RX 6700 XT 的。
  • 記憶體:16 GB。
  • 存儲:155 GB (SSD)。

  • 4K“高”@ 60 FPS。
  • 作系統: Windows 10|11 64 位。
  • CPU:英特爾酷睿 i7-10700|銳龍 7 5700X。
  • GPU:英偉達 RTX 4080|AMD RADEON RX 7900 XT 的。
  • 記憶體:16 GB。
  • 存儲:155 GB (SSD)。

最終幻想7重生:解析度和圖形預設

最終幻想 7 重生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與解析度的縮放效果很好,使用最高質量設置時,4K 時平均為 83 FPS,128p 時為 1440 FPS,152p 時為 1080 FPS沒有 CPU 瓶頸的跡象,因此有足夠的空間來調整圖形設置以實現高 FPS 目標。

測試設置

圖形功能表提供具有三個預設的有限自定義選項。它們從最高 83 FPS 擴展到 89 FPS,以及最低質量設置下的 102 FPS 。大多數使用者需要利用升級來獲得明確的性能提升。

背景細節和海洋細節

背景模型細節可能是《最終幻想7重生》中唯一重要的圖形設置。從超高品質切換到低品質時,性能會提高 17%, 但細節會明顯減少。背景細節控制 LOD幾何細節,調整場景中渲染的對象數量,包括草地、植被、地形、建築物、岩石等。

“高”在品質和性能之間提供了不錯的平衡

Ocean Detail 設置水面的複雜度。與較低質量的選項相比,品質越高,產生的波浪和漣漪越多,渲染距離越遠。性能影響可以 忽略不計,因此您可以將其設置為最高選項。無論如何,它只會影響螢幕空間中大型水體的幀速率。

角色模型細節和效果細節

Character Detail (角色細節) 設置角色服裝的細節。高品質設置可渲染更詳細的織物圖案、環境陰影、摺疊和摺痕。面和實體不受此設置的影響。正如預期的那樣,性能影響可以 忽略不計。

Effects Quality 設置主要用於戰鬥遭遇的特殊效果的解析度。性能影響很小,平均幀速率僅降低 2%。

陰影和霧細節

Shadow Quality 設置陰影貼圖的解析度,並可能設置級聯計數。奇怪的是,它似乎 並沒有 顯著影響遊戲中陰影的品質或性能。

Fog Quality 調整霧、煙和霧的解析度。高設置會產生更廣泛、更清晰的粒子效果,但同樣,性能影響微 不足道。

顯示的字元和字元陰影距離

Characters Displayed 設置 NPC 的 LOD。值為 5 及以上時,螢幕上的字元數最多,而值為 0 時,螢幕上的字元數會減少到少數幾個。即使在擁擠的城鎮中,它 也不會 對性能產生太大影響。

Character Shadow Distance 設置 NPC 陰影的 LOD。將該值設置為 0 會完全禁用角色陰影,而增加該值會逐漸啟用它,首先是玩家,然後是螢幕上的各種 NPC。

抗鋸齒和放大

“最終幻想 7 重生 (Final Fantasy 7 Rebirth)”具有基於 DLSS 和 TAA 的升級功能。對於後者,請確保選擇 TAAU ,而不是 TAA。不幸的是,遊戲僅提供品質 (66%) 和性能 (50%) 預設,但您可以使用 FFVIIHook mod 啟用平衡模式。

該實現(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存在 缺陷,即使在品質模式下也會導致細節丟失。這在植被和薄網格中尤為明顯。

最終幻想 7 重生:VRAM 使用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使用相當多的圖形記憶體,尤其是使用高質量設置。我們記錄的 VRAM 峰值使用量在 4K 時約為 12 GB ,在 1440p 時約為 10.7 GB ,在 1080p(高)時約為 10 GB

將紋理品質降低到中等和低(4K 時)會將VRAM使用量分別縮減到 10.3 GB8.7 GB

最終幻想 7 重生:CPU 瓶頸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在大多數中端和高端 CPU 上主要是 GPU 綁定的。我們觀察到,在 DLAA 的 1080p 「高」 下,GPU 忙碌的平均偏差為 4%。

最終幻想 7 重生 性能總結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在最高質量設置下運行良好。如果您的幀速率不足,“Background Model Detail”應該是您的第一個目標,然後是放大。

優化了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的設置

圖形選項高端中端低端
解析度4K (3840 x 2160)、1440p (2560 x 1440)、1080p (1920 x 1080)
FPS 目標120 FPS100 FPS75 FPS
解析度縮放(最小/最大)66%/66%66%/66%66%/66%
BG 模型細節
海洋細節
角色模型細節
效果細節
紋理解析度
陰影品質
霧品質
抗鋸齒DLSSDLSSDLSS
顯示的字元數101010
角色陰影距離101010
高端 (4K)中端 (1440p)低端 (1080p)
CPU酷睿 i7-13700K|銳龍 7 7700X酷睿 i5-12600K|銳龍 5 7600 酷睿 i5-12400
AMD 銳龍 5 3600
GPUGeForce RTX 4080 SuperGeForce RTX 4070 SuperRTX 3060|RTX 4060
記憶體32GB(雙通道)16GB(雙通道)小於: 16GB(雙通道)

適用於低端 PC 的最佳最終幻想 7 重生設置

最終幻想 7 重生在低端 PC 上運行良好。甚至可以在 GeForce RTX 1440 上以 3060p 的解析度享受該遊戲。在 1080p 時,該卡的平均幀速率為 70 FPS ,大多數圖形設置都已達到最大值。當然,偶爾會出現與 Unreal Engine 相關的著色器卡頓,但它們是可以容忍的。這是我們針對低端PC的 附加指南

顯卡選項RTX 3060RTX 3060 TiRTX 4060
解析度1080p1080p1080p
FPS 目標60 FPS+60 FPS+60 FPS+
解析度縮放(最小/最大)66%100%66%
BG 模型細節高
海洋細節
角色模型細節
效果細節
紋理解析度
陰影品質
霧品質
抗鋸齒DLSSDLSSDLSS
顯示的字元數101010
角色陰影距離101010

Steam Deck 的最佳最終幻想 7 重生設置

Final Fantasy 7 Rebirth 使用低品質和中等質量設置的混合實現了穩定的 30 FPS。該遊戲使用時間放大或 TAAU720p (1280×720) 提供一致的體驗。最小動態解析度縮放需要設置為 66%,最大設置為 100%。這相當於 DLSS/FSR“品質”模式放大。 在此處閱讀更多內容。

圖形選項Steam Deck
解析度720p (1280×720)
FPS 目標30 FPS
解析度縮放(最小/最大)66%/100%
BG 模型細節中等
海洋細節
角色模型細節
Effects Detail Low (效果細節
紋理解析度低
陰影品質低
霧品質
抗鋸齒TAAU
顯示的字元數4
角色陰影距離2

Areej Syed

Processors, PC gaming, and the past. I have been writing about computer hardware for over seven years with more than 5000 published articles. Started off during engineering college and haven't stopped since. Find me at HardwareTimes and PC Opset.
Back to top button